阅 读

关于《离骚》题义的解释,历来颇多异说。司马迁释为“离忧”,班固释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这是较早的也是用训诂方法作出的解释。宋人项安世、王应麟则据《国语·楚语上》韦昭注,认为“离骚”亦如“骚离”,“皆楚言也”。后人对此再加发挥,以为“离骚”即“牢骚”。这是从方言角度作出的解释。近人游国恩从音韵着眼,说“离骚”亦即“劳商”,为楚古曲之名。此外大同小异的解释还多,但主要为上述三种。三说中以马、班之说最古,于训诂有据,且不乏旁证,较为可信。
  据两汉诸家旧说,屈原作《离骚》,乃在怀王时代遭谗被疏之时,亦即壮年时期。又据《离骚》中有关年岁的反复咏叹及诗人对国将倾危的忧患之情,可见其应作于诗人将老未老、楚国将败未败之时。
  《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诗人饱含血泪倾诉了自己的理想、情操,展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离骚》全长373句,2490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力完成的长篇抒情诗。
  它在形象塑造、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形式、语言诸方面都有开拓、创新。其思想艺术成就的辉煌,“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列传》)。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