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析

(一)《蒹葭》是一首怀人之作,洋溢着浓郁的企慕、怅棢之情。思念者及所思者具体为谁,是男是女,诗中全无消息,只说“伊人”在秋水的那一边。神光离合,飘渺虚灵。
  (二)诗篇成功地营造出一幅“其母境界”。所思的对方对思者来说,永远是一个无以企及彼岸,“水”对这一境界的形成至关重要,它既是现实的隔绝之物,也可能是表达着某种人世约束的象征。正是这清澈而略带寒意的“秋水”,把诗中人热切的所思,推向永远的“那一方”,使“道阻且长”的艰难追求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徒劳。惆怅的“其母境界”由此而生。
  (三)《蒹葭》在艺术手法的融情入景,在风诗中也别具一格。一般《诗经》中的作品中,涉及物象的诗句,往往只起比喻、象征或引起下文作用,此诗却是把人物的活动和情感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加以表现,蒹葭、秋水、窗露是诗中人物及其情感所发生的场景,情与景水乳交融。这一点对后世诗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风格上诗篇玲珑剔透,素净明爽。苍苍的蒹葭,湛湛的秋水,莹莹霜露,与怅怅的思者,飘忽的伊人,构成一种清灵明洁之境。
  选自张俊、郭英德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