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 析 |
 |
一、本文选自《文选》卷十一。王粲于初平四年(193)到荆州依附刘表,根据赋中所说“漫逾纪以迄今”,十二年为一纪,此赋大约作于建安十一、二年(206—207)。据学者考证,所登之楼,是麦城城楼,在今湖北省当阳县东南。
二、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从开头到“曾何足以少留”,是第一部分。交代登楼的原因,描写登楼所见的美景。
从“遭纷浊而迁逝兮”,到“岂穷达而异心”,是第二部分。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从“惟日月之逾迈兮”,到结尾,是第三部分。抒发怀才不遇之悲。
三、作品内容分析
王粲出身于汉末名门世族,从他的曾祖父起,家中几代人都作高官。王粲本人在少年时即聪颖过人,文名早著。十六岁时曾被司徒所辟,又被征为黄门侍郎,他都辞而未受。不久,李傕、郭汜在关中作乱,关中几乎被夷为平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之一)。王粲被迫离开故乡长安,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不识贤才,王粲在荆州十五年,始终未受到重视。这篇作品就是他在荆州时所作。文中先抒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由思乡之情转入不遇之悲。作者把这种之遇之悲和自己的理想、抱负联系起来,进而又把个人的不遇归结为时代的动乱,他希望削平战乱,实现天下太平,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效力。但又感到岁月匆匆,时不我待,因而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情调。《登楼赋》所抒发的这种思想感情,表达了建安时期广大文人的共同心声。
四、本文的艺术特点
这篇作品抒情性强,感情深沉浓郁、慷慨悲凉,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作者按感情发展线索,层层深入地加以表达,极为真切感人。
作者特别善于借景抒情。赋的开头是触景生情,由眼前的美景激起思乡之情、不遇之悲,后面则描写染上主观感受的景物,作者主观感情的变化,使眼前之景忽然由美好变为萧瑟,从而又加重了作者的悲郁感受。这些景物带有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全篇作品情景交融,构成感人至深的艺术境界。
全文多处运用典故。典故的运用,把个人的遭遇和历史上的类似现象联系起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了文章抒发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选自尚学锋编著《中国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