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 析 |
 |
一、本文选自《嵇康集》。山巨源,即山涛(205—283),字巨源,河内怀(今河南省修武县)人。早年隐居,与阮籍、嵇康友好,是“竹林七贤”之一。四十岁以后,接受司马氏的征聘而出仕,他任尚书吏部郎时,曾想举荐嵇康代替自己。一年后,他升任大将军从事中郎,嵇康担心他再次举荐自己,给他写了这封信,表示自己不愿做官,并与之绝交。
二、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从开头到“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是第一部分。说明写这封信的缘由,突出自己和山涛为人的不同,对他加以讽刺。
从“吾昔读书”,到“不可夺也”,是第二部分。说明人各有志,应当循性而动,不可勉强,这下文作铺垫。
从“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到“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是第三部分。叙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疏懒放荡的个性,并表明本性难移。这是嵇康不愿做官的重要理由。
从“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到“而从其所惧哉”,是第四部分。列举“七不堪”、“二甚不可”,表示自己的思想性格与官场生活和正统礼教格格不入,进一步说明自己不能做官的理由。
从“夫人之相知”,到结尾,是第五部分。说明人各有志,不可把自己的爱好强加于人,再次拒绝山涛的推荐,并表示和他绝交。
三、作品内容分析
嵇康生活的时代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司马氏正阴谋篡夺曹氏的政权,他们一方面紧锣密鼓地为篡权制造借舆论,一方面大肆迫害和杀戮异己,政治极其黑暗。二是老庄的思想大为盛行。由于感到现实的压迫,很多士人到老庄哲学中寻求寄托,他们以入仕求荣为耻,以隐逸放浪为高,率性而行,不拘礼法。
嵇康是曹家的女婿,又是老庄的信徒。他在政治上不愿与司马氏合作,在生活上追求自由放浪,这都是他不愿做官的原因。这篇作品严辞拒绝山涛的推荐,实际上就是公开表明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中讽刺山涛“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无疑也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抨击。
文中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并表示子对儒家礼教和礼法之士的蔑视。在当时,一些礼法之士正以礼教为旗帜,为司马氏篡权制造理论根据,还有人以礼法的名义来陷害异己。嵇康的言论正是有感于这种情况而发的。鲁迅曾说:“魏晋时代,崇奉礼教的看来侯乎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应为司马昭)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懿(昭)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于是老实人以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甚至于反对礼教。”(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嵇康反对礼教的真实动机,正在于此。当然,除了上述原因,嵇康崇尚老庄,也是他反对礼教的原因。
此外,文中一再强调保持真率的本性以及这种本性与官场和世俗的对立,表现了崇尚自然、鄙屣利禄、孤傲拔俗的思想和品质,从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在老庄思想影响下的士人的精神面貌。
四、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突出体现了嵇康的“师心以遣论”、“兴高而采烈”的特点。文章观点鲜明,锋芒锐利,挥洒自如。既表现了作者刚肠嫉恶、轻肆直言的个性,也显示出狂放不羁的风度和喷薄四射的才气。清峻慷慨,酣畅淋漓。
文章结构明晰,脉络清楚。全文紧紧围绕不能出仕这个中心,从自己不适于做官和不愿做官两个方面加以阐述。每一部分都写得条理井然,步步深入。文中多处引证先哲经典和古人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文中大量运用了典故和比喻,顺手拈来,灵活自如。还极力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信笔渲染自己的疏纵懒惰,处处表明自己和官场生活及世俗礼法的格格不入。作品不仅富于文采,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可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选自尚学锋编著《中国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