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析

《西洲曲》被《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中,是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文辞经过后世文人加工。歌中歌唱了青年女子对情人的深切思念,感情真挚,表达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以青年女子的口吻,以变化流转的四季为线索,含蓄而婉转地倾吐了对情郎的相思之情。爱情发生在一个梅花摇曳的季节,如今又是一个冬季,却只能呢个折梅遥寄;“杏子红”、“鸦雏色”即是对女主人公服饰、发色的描写,也是对春天的暗喻,同时也透露出对青春的怜惜之情;“伯劳飞”、“乌桕树“的出现意味着已是一个苍翠的夏季,而当青春如同红莲一样蓬勃绽放之时,情人仍然不见踪影;紧接着是一个充满了惆怅的和失落的季节,空阔而萧瑟的水天之际只有无限的相思,在荡漾、回旋。四季物候的变化在这首歌谣里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使或优美、或凄恻的自然景致和少女婉转地情思合二为一,从而使感情得到升华,在这一个生命节奏中,我们看到了感情和生命过程的紧紧相连。这些都使我们深深感动。
  这首歌谣在景物描写方面非常细腻,极有韵味。如夏日采莲一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一描写极其优美,它真切地刻画了女主人公柔情似水,一往情深的形象,整个画面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哀怨和深沉的信念,很形象地揭示出女主人公复杂幽怨的内心世界。
  南朝民歌的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就是运用谐音栓管词语。如本诗中的“梅”、“莲”、“莲子”分别谐音“媒”、“怜”、“怜子”等,这些美好的形象和它们所暗示的意象很自然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美丽迷人的情调。像“低头弄莲子”一句,就轻巧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痴迷和温柔,给人很深的印象。此外,顶针格式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各个场景一起贯穿,韵味无穷。如“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等,在形式上就给人以绵绵不断的感觉,和全诗的情调非常贴切。精致的艺术手段和对人物情感世界的细心描摹,构成了这首歌谣风情缈缈的特点,如沈德潜所论,是“续续相生,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
  选自张俊、郭英德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