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 读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1]。不闻机杼声[2],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4]。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5],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6]。朝辞爷娘去[7],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8]。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9]。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10]。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1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1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15],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16]。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17]。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18]。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9]。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床[20]。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21]。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2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2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4]!

注 释

[1]卿唧:叹息声。此句一作“促织何唧唧”,又作“唧唧何力力”, 都是流传中的异辞。当户:对着门。 [2]机杼声:织布机的声音。杼,织布机上的梭子。 [3]军帖:征兵的文书、名册。可汗: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4]军书:即“军帖”。十二:表示多数,并非实指。下文“十二转”、“十二年”同此。爷:父亲。当时北方称父亲为“阿爷”。 [5]市:购买。鞍马:马鞍、马匹。据《新唐书·兵制》所记,起自西魏的府兵制规定,从军的人要自备武器、粮食和衣服。 [6]“东市”四句:用铺叙手法分述到四方市场上去购买出征用品,并非写实,不可拘泥作解。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7]朝:早晨。一作“旦”。 [8]溅溅:河水奔流的声音。 [9]至:一作“宿”。黑山:或说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百里。或说即天寿山,在今河北昌平。不可确考。 [10]燕山:或说指燕然山,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或说指从蓟北向东绵延迄辽西的燕山山脉。或说即指阴山。均不可确考。但从诗意可见,燕山与黑山相距当不太远。胡骑:胡人的战马。鸣:一作“声”。啾啾:马叫声。 [11]赴戎机:奔赴前线参战。戎机,军机,指战争。关山:雄关大山。度若飞:像飞一般越过。 [12]朔气:北方的寒气。金柝(tud):即刁斗。一种铜制的器皿,样子像锅,三脚,有柄,容量相当于一斗,是古时军中用具。白天用它当锅烧饭,夜晚用它当梆子打更报时。寒光:指月光。铁衣:铁甲战袍。 [13]明堂:古代皇帝祭祀、听政、选士的地方,即殿堂。 [14]策勋:记功授勋。古代按军功授爵,军功每加一等,官爵也随升一等,叫做“一转”。十二转:极言其高,非实指。赏赐:一作“赐物”。百千:极言其多,也非实指。强:有余。[15]“可汗”二句:一作“欲与木兰赏,不愿尚书郎”。所欲,要求什么。不用,不为,不做。尚书郎,官名。尚书是古代的中央政治机关,有尚书台,或叫尚书省,下分设若干曹(部),主持曹务的官通称尚书郎。 [16]“愿借”句:原作“愿驰千里足”,据段成式《酉阳杂俎》校改。《酉阳杂俎》说:“驼卧,腹不帖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明驼,好骆驼。儿:木兰自称。 [17]出郭:指迎出城外。郭,外城。相扶将:互相搀扶。 [18]“阿姊“句:一作“阿妹闻姊来”。理红妆,梳妆打扮。 [19]霍霍:磨刀声。 [20]阁:一种小楼。西间:一作“西阁”。 [21]云鬓:指柔美如云的鬓发。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对镜:一作“挂镜”。帖花黄:古代妇女在额头贴上用金黄色纸剪成的星、月、花、鸟等形状的妆饰。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时尚面饰。帖:同“贴”。[22]火伴:指同行的士兵。古代军队编制以十人为一火,故称火者为火伴。皆惊惶:都惊讶惶惑。一作“始惊忙”。 [23]“雄兔”二句:意思是说,雄兔和雌兔的脚、眼各有特征,二者本来是有所区别的。扑朔,犹“扑腾”,乱蹬乱动的意思。迷离,犹“朦胧”,眼睛眯着缝,半开半闭的样子。[24]“双兔”二句:承上两句而言,意思是说,但当它们在地上奔跑时,怎么能分辨出雌雄来呢!双兔,一作“两兔”。傍地走,在地上跑。
  选自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

版权所有 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