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解 析 |
 |
一、本文选自《文选》卷十九。洛神,又称宓妃,相传是宓羲氏的女儿溺死于洛水为神。曹植此赋作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
二、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从开头到“其辞曰”,是赋前的序,交代作赋的背景。
从“余从京师”,到“臣愿闻之”,是赋的第一部分。通过和御者的问答,引出下文对宓妃的描写。
从“余情悦其淑美兮”,到“怅神宵而蔽光”,是赋的第三部分。描写作者和洛神之间情意缱绻,互赠信物,但又迫于“人神道殊”而分手。
从“于是背下陵高”,到结尾,是赋的第四部分。写作者在洛神离去后的失落与怅恨。
三、作品内容分析
关于《洛神赋》的主旨,前人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曹植早年曾钟情于甄逸之女,后来此女被曹丕纳为妃子,甄氏死后,曹植为怀念她而作此赋。这种说法是小说家的穿凿之言,已被研究者所否定。
另一种说法认为此赋是借男女之情表现君臣之义,“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何焯〈义门读书记〉)这种说法也不可信。这篇赋作于黄初四年。这年曹植到京师朝见曹丕,在京期间,曹植的兄弟任城王曹彰原因不明地死去。曹植怀疑这是曹丕手下的人所为,内心极为忧惧,担心灾祸会随时降临到自己头上。离开京师时,曹植约一同来京的白马王曹彪同行,但又被曹丕手下的人阻止。曹植“愤而成篇”,作《赠白马王彪》一诗。在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有心情再去表现什么君臣大义以“寄心文帝”。况且赋中明确地以作者为一方,以洛神为另一方展开描写和抒情,宓妃的形象不是曹植自己的化身,曹植也不可能通过这一形象去寄托自己对君王的感情。赋中所说“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是指宓妃对作者的感情,“君王”即是曹植。不能因为这句话便捕风捉影,一定要穿凿出某种政治寄托。
事实上,这篇赋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是模仿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的,同时它的题材也受到历史上郑交甫遇江滨二妃的传说的影响。汉末以来,相继出现了一批描写男女之情的赋作,其中还有一些是以神女题材的形式出现。这些作品中都热情大胆地描写女性美,表现这种美在男主人公心中产生的强烈效果,以及男女双方的互相吸引和爱慕。《洛神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一篇以男女之情为主题的作品。赋中由对洛神美貌的赞美,对其孤独无偶的同情,引出真诚的爱慕、深切的思恋。那美丽多情的洛神,那两情依依的场面,尤其是双方限于“人神道殊”而被迫分离后的怅恨与思念,都深深打动着读者的心。前人对此赋的主题所作种种推测和附会,都不能令人信服。实际上,这篇作品无非是采用人神相恋的形式,大胆地抒写情思,实为笼罩着神话面纱的人间恋歌。最后作者虽表示以礼义自防,但赋的客观效果却表现了礼与情的冲突。这种思想内涵正是魏晋时期崇尚自然、重视真情的时代思潮的体现。当然,赋中所表现的人生失意的怅恨与悲凉,与作者在现实中的生活遭遇也有一定联系。
四、本文的艺术特点
《洛神赋》描写了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创造了瑰丽奇异、缥缈迷离的艺术境界,具有浓厚的浪漫情调。
这篇赋充分发挥了散体赋善于描写形容的特长,同时又深情绵邈,感人至深。作者用如画的彩笔,细致地描写洛神的容貌、气质、装束、行动以及她一往情深、缠绵哀怨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这篇赋辞采流丽、语言丰富华美而又自然流畅,毫无堆砌艰涩之感。赋中的比喻极为形象生动。在曹植以前,陈琳、王粲等人都有神女题材的赋。这篇作品虽然后出,却远远高出于众作之上。
选自尚学锋编著《中国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