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要分析浮士德性格的两重性。
正确答案:
  (1)《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浮士德性格中的这种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2)“浮士德精神”: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
  (3)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歌德对浮士德形象的描写,也是以浮士德与靡非斯托的辩证关系为基础的。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不断地寻求真、善、美,体现了肯定的精神;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体现了否定的精神,是恶的代表。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对于浮士德来说,靡非斯托的恶在客观上却起着引导浮士德最终找到了人生真谛的作用,促成了浮士德的向善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答案讲解:

试题出处:
  
2.分析《恶之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创新。
正确答案:
  《恶之花》是一部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诗歌作品,它不仅为文学史构建了新的价值体系,而且为文学史构建了新的美学观念。
  (1)在思想内容层面,《恶之花》在法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描绘了巴黎的城市生活,发掘了其中所隐藏的种种罪恶,广泛而深刻地描写了资本主义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和人的精神状态,并以丑为美,化丑为美,把它们上升到诗意和美的高度去表现,为现代主义文学确立了重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原则。
  (2)在艺术上,《恶之花》创造性地提出了通感理论,系统采用了象征、寓意、暗示的手法去表现和挖掘人的精神世界,为象征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确立了重要的美学原则,开创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先河。
答案讲解:

试题出处:
  
3.《草叶集》中的自我形象分析
正确答案:
  在《草叶集》中,最鲜明的生命体是诗人自己。“自我”形象是一切的发端,一切的核心。
  (1)爱与死亡是自我生命体最深切的体验。
  (2)惠特曼还展示了自我作为劳动者和开拓者的形象。诗人认为劳作是人的力量和潜能的巨大发挥,是这块新大陆的最实在的伟力。
  (3)惠特曼让自我在生命的深刻体验中得到塑造。他还努力使这个“自我”获得更普遍的涵盖性,与他人、民族、世界甚至宇宙建立起连接、转化和融合的关系。惠特曼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使“自我”具有超自然性和强烈的认同欲望。
  (4)身处一个伟大民族形成和崛起的历史时期,自我形象天然地成为美国形象的载体和具象形态。这不仅因为自我形象活跃的生命体验及广泛联系和代表性正是美国历史和精神的体现,它还真实反映了这个民族的若干本质因素:自由、民主、平等的观念;青春时代昂扬向上的豪迈精神。
  (5)《草叶集》中,自我形象在地域和时代局限内为美国形象,但这个形象的意义并不限于这个特定民族。这个形象凝聚了对人类发展的未来展望,是理想的人类形象。
答案讲解:
试题出处:
  
4.以《禁闭》为例分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命题。
正确答案:
  作品通过主人公在虚拟的地狱这一离奇的生存环境中去历练和受苦的荒诞情节,描绘出“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一人类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展示了处在自由选择过程中的人类所不可避免地遭遇的意志冲突和矛盾纠葛,提出了萨特对于地狱概念的新的理解,阐述了“他人就是地狱”的存在主义哲学命题,揭示出自由主义盛行的西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关系。
  (1)“自由选择”:虽然《禁闭》的目的并不在于正面提出人的自由选择问题,但它关于人与人之间存在敌对关系的命题却是从自由选择的命题中抽绎出来的,因为人与人之间最终会形成怎样的关系恰是人类进行自由选择的结果或伴生物。
  (2)“他人就是地狱”:表现“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或因“太依赖别人的判断”所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地狱般的关系”。而获得真正的“自由”、砸碎地狱的“禁锢”则是作品所要表达的隐意。两者结合起来,萨特是想指出,《禁闭》主人公对于自由的选择是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的,与其说他们获得了自由,不如说他们还处在奴役之中,追求自由,尚需努力。
答案讲解:

试题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