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点击关闭)
大盂鼎(点击关闭)
铭文(点击关闭)
大篆(点击关闭)
隶书 汉·张迁碑(点击关闭)
楷书 唐•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点击关闭)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早的汉字雏型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彩陶器表面的各种花纹、符号。汉字形成之后主要经历了下面一些发展阶段:

殷墟甲骨文
(点击图片放大)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是商代的一种占卜记录,代表了商代后期的字体。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往往一字多体,笔画不定,体现出早期文字的特点。

大盂鼎及铭文
(点击图片放大)

金文:

先秦称铜为金,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铜器铭文。金文出现于殷,盛行于周。殷代金文与甲骨文相似,笔画更为粗圆,字形更为方正。周代金文更为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结构更加紧密、平稳,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金文为后来篆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大篆
(点击图片放大)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秦国字体。秦统一后,秦朝丞相李斯将其加以整理规范,通行全国。和大篆相比,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归并,书写更为方便,形态也更为美观。

隶书 汉·张迁碑
(点击图片放大)

隶书:

产生于战国末期至秦,盛行于汉代的一种字体,因“多施于徒隶”(《汉书·艺文志》),故名隶书。隶书分秦隶与汉隶两种。其特点是在小篆的基础上,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形成了基本笔画,更便于书写。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发展为成熟的汉隶。

隶书 汉·张迁碑
(点击图片放大)

楷书:

又称正书、真书。由隶书演变而成,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盛于唐代。其形体方正,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戈、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富变化,南北朝碑刻是现存楷书的宝库,唐代是楷书的全盛期,出现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名家。